Loading AI tools
来自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約翰·布朗(John Brown;1800年5月9日—1859年12月2日),美國起義領袖、廢奴主義者,1856年曾參加堪薩斯內戰,贏得勝利。1859年他率眾在哈伯斯費里舉事,要求廢除奴隸制,並逮捕一些莊園主,解放了許多奴隸。舉事失利,布朗被捕並被處絞。
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,原文在en:Wikipedia。 |
約翰·布朗 | |
---|---|
出生 | 美國康涅狄格州托靈頓 | 1800年5月9日
逝世 | 1859年12月2日 美國維珍尼亞州查爾斯鎮(現西維珍尼亞州) | (59歲)
死因 | 處決 |
墓地 | 約翰·布朗農場和墓地 44.252240°N 73.971799°W |
紀念建築 | 各處:
|
知名於 | 堪薩斯內戰; 約翰·布朗突襲哈珀斯渡口. |
運動 | 廢奴運動 |
刑事指控 | 叛國;謀殺;煽動奴隸起義 |
配偶 |
|
兒女 | 20 |
父母 | 歐文·布朗 (父親) |
簽名 | |
約翰·布朗最開始在血濺堪薩斯危機中引起了注意力。不像大多數北方人認為應該通過和平手段,以談判模式,協調解決奴隸制廢存問題,約翰·布朗認為應該採取暴動。他說:「這些人只會空嘴薄舌。我們需要的是行動,行動!」("These men are all talk. What we need is action - action!") [1]
在1856年5月堪薩斯的運動中,他和同伴殺害了5名南方奴隸主。1859年他在維珍尼亞州哈珀斯費里發動起義,7人(包括一名黑人)喪生,10餘人受傷。3天之後,他的同伴多被殺害,起義被羅伯特·李將軍鎮壓,約翰·布朗自己亦被逮捕並處決。約翰·布朗的死成為了引發南北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約翰·布朗生於1800年5月9日。他是歐文·布朗的第4個孩子。1805年,舉家搬至俄亥俄州哈德遜。約翰·布朗16歲離家,來到麻塞諸塞州(麻省)學習。1820年娶了Dianthe Lusk。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小約翰,在13個月後出生。1825年搬遷至列治文,買了200公頃的地。他僱人養牲畜,修了一個糧倉。1831年,他的一個兒子死了,約翰·布朗生病了,他的事業也一落千丈,並陷入了債務中。1832年夏天,他又一個新生兒死去,他的妻子隨之也死了。1833年6月14日,他娶了當時16歲的瑪麗·安·戴(1817.4.15-1884.5.1),他們共有13個孩子,加上先前婚姻的7個孩子,約翰·布朗總共有20個孩子。
1836年,約翰·布朗搬遷至俄亥俄州的根德,在那裏他借錢買了土地。在1839年的經濟危機中,他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。西部州損失慘重。在當時借錢成風的背景下,許多像約翰·布朗一樣的商人過於充滿信心,都嘗到了苦果。約翰·布朗甚至與另一個人爭奪農場的所有權而被送進監獄。像那時很多跟他背景相似的人一樣,約翰·布朗也想通過經商來還清債務。他從事牲口交易和馬、羊的飼養。他餵羊的故事後來成為了他成名之後的一件佚事。1837年,為回應Elijah P. Lovejoy被謀殺事件,約翰·布朗公開發誓:「在這裏,在上帝面前,在這些見證者面前,從我一生的這時起,我將我的生命獻給廢除奴隸制度的偉大事業!」(「Here, before God, in the presence of these witnesses, from this time, I consecrate my life to the destruction of slavery!」)1842年9月28日,布朗被一家聯邦法院宣判破產。
1843年,他的4個孩子死於痢疾。小路易斯德卡洛在他的傳記中表示[2],1840年中期,布朗成為了有名的綿羊及羊毛專家,並且與俄亥俄州阿克倫城的西蒙·珀金斯建立了合作關係,由布朗和兒子管理羊群和農場。 布朗最終搬入與珀金斯丘的珀金斯的豪宅一街之隔的一套房內。 兩套房仍然由山頂縣歷史協會擁有並管理。當約翰·布朗在地區內牧羊人中聲望漸起時,他的企業常被農業雜誌提到,甚至引起了對羊毛的關注。這事經常使他和其他狂熱的廢奴主義者互相聯繫。1846年約翰·布朗和Perkins在麻省的春田開辦了一家羊毛廠,以抵制紐英倫的佔主導地位的羊毛廠。約翰·布朗開始天真地相信那些生產者,但後來發現這些人就想控制產品的價格。這些人無組織無紀律,不思進取。
1859年7月3日,布朗到達了哈伯斯費里。幾天後,他以艾薩克·史密斯的名義租賃了馬利蘭州附近的甘迺迪農場,在那裏,他等待着他士兵的到來。
John Anderson |
Lewis Sheridan Leary |
Stewart Taylor (died of wounds) |
John Brown |
Edwin Coppac |
Albert Hazlett
Aaron D. Stevens
Barclay Coppock
Charles Plummer Tidd
Osborn Perry Anderson
Owen Brown
Francis Jackson Meriam
維克多·雨果,當時流亡於Guernsey,試圖使約翰·布朗得到寬恕。他寫了一封公開信,這封信在大西洋兩岸都被發表。(cf. Actes et paroles)。這封信,寫於Hauteville-House,1859年12月2日,警告了內戰的爆發:
亞伯拉罕·林肯總統稱他是一個「被誤導的狂熱者」,布朗亦被稱作「19世紀美國最具爭議性的人」。[3] 1859年,他在維珍尼亞州哈珀斯費里試圖開展一場針對解放黑人奴隸的運動。他被指控叛變,謀殺5名支持奴隸制度的南方人,後來被絞死。南方人聲稱他的行為體現了美國共和黨的意志。歷史學家認為,1859年的哈珀斯費里事件使美國南北矛盾升級,導致一年以後爆發美國南北戰爭。
當布朗被絞死後,教堂鐘聲及致哀禮炮響起,北方豎起他的紀念碑。著名作家愛默生及梭羅均稱讚約翰·布朗。[4]歷史學家達成共識,認為約翰·布朗對南北戰爭的發起有着重要作用。[5]
後來,歌曲《約翰·布朗之軀》廣為流傳。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